枣庄中心城区新建5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 新增普惠性学位1500个

枣庄新闻网 阅读:9 2025-05-06 15:29:14 评论:0

  近年来,枣庄市将学前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领域,通过持续扩增公办资源、优化布局结构,逐步破解“入园难”“入园贵”难题。2025年春季,随着中心城区5所新建公办幼儿园的集中投入使用,1500个普惠性学位如及时雨般注入城市教育体系,相当于为1500个家庭提供了“教育定心丸”。这一举措不仅直接缓解了片区学位供需矛盾,更成为枣庄推动教育公平的又一里程碑。

  政策引领:从“有园上”到“上好园”的跨越

  枣庄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施的学前教育攻坚计划成效显著。数据显示,全市已累计新建、改扩建幼儿园115所,新增公办学位6795个,学前教育公办率提升至68.07%。此次新增的5所幼儿园,正是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延续——该计划此前已推动全市新建214所幼儿园,新增学位3万余个,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9.73%。值得注意的是,枣庄在全省率先编制《幼儿园布局规划》,通过科学预测人口流动趋势,将新增171所居住区配套园纳入城市规划刚性指标,从源头保障学位供给与城市发展同步。

  资源分布:精准对接“学位洼地”需求

  新增幼儿园的选址充分体现精准施策思维。以薛城区某新建园为例,其辐射范围覆盖福佑嘉园、文昌嘉苑等5个新建小区,初期开设6个教学班,并配备优质管理团队和公办师资,目标直指“市区学前教育示范样板”。这种“一园带多区”的布局模式,有效解决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痛点。正如市人大代表高洁所言,当前教育资源配置存在“城镇紧、乡村弱”的结构性矛盾,而新增学位集中投放于人口净流入区域,正是对城镇化进程中教育供需变化的动态响应。

  质量升级:硬件与软件的双重保障

  5所幼儿园均按照省级示范园标准建设,除标配的活动室、游戏区外,部分园所还引入数字化教学设备,通过“云端”共享优质课程资源。这种“智慧幼儿园”模式,与枣庄正在推进的“教育数字化”战略一脉相承。在师资建设方面,薛城区教育局明确表示,将通过骨干教师轮岗交流机制,确保新建园与现有优质园实现“管理经验同频、教学质量同质”。这种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并重的思路,避免了单纯增加学位可能导致的资源稀释风险。

  民生反响:从数据到温度的转化

  对于家长群体而言,新增学位意味着更实在的获得感。以1500个学位计算,相当于减少家长每年总计约450万元的民办园费用支出(按普惠园与民办园平均差价3000元/年估算)。市中区公布的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园目录显示,此类机构已形成梯度化覆盖 *** ,让不同收入家庭都能找到合适选择。家住文昌璟苑的王女士感叹:“过去要跨三个街区送孩子,现在下楼步行5分钟就能到公办园,学费还减半。”

  未来展望: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

  枣庄的教育改革并未止步于学位数量增长。从 *** 工作报告中可见,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、数字化资源共享等机制创新,这些措施如同为教育公平安装“加速器”。随着居住区配套园建设制度的全面落实,未来“新建小区与配套幼儿园同步交付”将成为常态,从根源上杜绝新的“入园难”问题滋生。

  这场学前教育扩容提质行动,既是枣庄对“幼有所育”民生承诺的兑现,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“解题思路”——通过科学规划前置布局、动态监测学位供需、强化质量监管闭环,最终实现从“能入园”到“入好园”的质变。当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学前教育时,教育公平的阳光才能真正照进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枣庄新闻网